话接上篇,从船屋出发,沿着鼓新路晃悠着。
没走上几步,在一个小岔路口,很容易就找到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的所在,也就是传说中的“八卦楼”。
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。其圆顶高10米,有8道棱线,置于八边形平台之上,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,故称"八卦楼",八卦楼建筑艺术精美,成为厦门的标志性建筑。
八卦楼旁,一栋漂亮的红砖大房子,右下角白色的就是风琴博物馆的宣传牌。
这里已是进入到八卦楼的园区了,才发觉一件郁闷的事情。
由于刚买的景区联票(这相对会便宜些),到手才看到联票只当日有效。
这就意味着只能在午饭后去爬日光岩、走菽庄花园和皓月园了,31号再去走访老别墅。
没办法,看来日出是看不成了,我只希望在下午日光岩上不要淋雨。
这里是八卦楼的一个侧面,仰视之下,根本无法看到那标志性的红色圆屋顶。
转到拐角,也只能瞅瞅拱形的门窗、类希腊的石柱,以及地面上破碎的红砖片。所以还是进去看看风琴吧。
由八卦楼大门进入,在入口处有一巨大无比的风琴。由于懒得换广角所以没拍,网上照片倒是很多,我只用50MM拍了些琴键。
这是内堂展区的一架风琴,胡乱拍的,比这华丽、精致的还有很多。
我对这些琴键及操作按钮很感兴趣。
这架琴就牛×了,只要看看琴键和按钮的数量,就能直接傻掉。馆里貌似有视频在演示如何弹奏这架风琴。
好吧,走马观花的看完了风琴,我们决定在廊道上留两张纪念照。
假想一下,有这样一位衣着华丽的贵小姐,如此优雅的看着我的镜头,不按快门都不好意思的。
这难道就是古希腊的青斗石花瓶?
这是在离开八卦楼的下坡路上,邂逅的一条狂奔上坡的小黄狗。据说鼓浪屿是流浪猫狗的天堂,我们碰见的却并不多。
出了八卦楼,从鼓新路往龙头路进发。
回头依然不能见到八卦楼的全貌,看来只有在日光岩上才能俯瞰它了。
路过一不知名的老别墅。这些宅子虽已被保护,但仍有私人居住,因此不对游人开放的。
瞧瞧这些柱头装饰、花边纹样,以及顶上的“1935”的字体设计,我就只能咔咔这些很有设计感的门头了。
这样漆上重色的窄窄的小边门在这里很常见,搭配有纹路的红砖及开裂的水泥墙,在阴雨天,别有韵味。
暴露在墙外的水表在这里也是很常见的,在它的旁边伸出几枝绿叶,我相信这应该不是主人有意而为的。
隔着花式院墙,我瞄上了二楼一扇别致的旧水蓝色的百页窗户,在欧式窗棂的包围及红砖墙的对比下,格外显眼。
这还是鼓新路上的一处门头,依稀是什么根雕展馆。
这会儿的雨点又稍稍的大了些,我只能躲在树荫下的雨伞底下拍了。
又是一扇窗户,很随意就能擦肩而过的很不起眼的一扇旧窗户,都如此耐看。
这是窗户下角落的一块,应该是主人用老宅废料后修置的通风排水之处,上沿的有没有像双鱼座?
又是一栋“1935”,门头上的图案设计再次让我折服。我寻思着岛上的老别墅有好多都是1935年前后建的吧。
一处摆满旧椅子的过道的台阶上,有一只正在愣神的花猫,当我再靠近它时,便一溜烟的没了踪影。
许家园,在花红叶绿的衬托下,是否还有往日苍鹰、雄狮一般的繁华?
转眼已到鼓新路的尽头,向右走,那就是热闹繁华的龙头路了,我们可以在那吃些东西。
我喜欢这样如切出的蛋糕一般的红砖房,就是不知道住在里面会不会感到局促?
鼓新路到头,一普通人家的门户。
走上龙头路,虽然还下着雨,但人流量依然很大,沿街都有叫卖的各色小吃。
我们一边看着门牌号,一边往前走。因为目标很明确,对,龙头路189。
找个座位安顿好后,便叫了这里能点的小吃,所有都是双份。
这就是“土笋冻”,一种海里的富含胶质的环节虫做成的冻,味美甘鲜,我认为尝尝就可以了。
这是“白灼章鱼”,白灼是这里海鲜的一种做法,就跟红烧、清蒸一样。配上香菜、黄瓜丝,清甜可口鲜美,很棒!
“石码五香”,其实就是豆腐皮裹瘦猪肉,油炸食品。稍吃一些可以,很香。双份就有些多了,很容易腻味。
这就是小凉特别喜欢吃的“海蛎煎”,闽南话讲是“蚵仔煎”。就是海蛎子+鸡蛋饼,呵呵,配上香菜及厦门特产的甜辣酱,香鲜细腻、美味可口!
吃完后肚子很撑,就顺着龙头路慢慢走下去。在四岔路口,遇上了茯苓糕,好吃的!就是那老头见人喊价,有些不地道。
龙头路上除了小吃,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值得一逛的小店,我都懒得拍了。
这是一家卖生活杂货的小店,在岛上有好几家分店,店名却是各各不一(导致我一个都没记得)。它的店面布置都很精致、耐看,东西也很好。
再来张店门口的全景,很像《氧气生活》里的照片吧。
由于下午的行程安排在时间上来说有些紧,所以我们在龙头路上也没逛太久。
但我承诺还没转够的小凉同学,晚上还会再来这里。
而紧接着,我们就要去爬鼓浪屿上的最高点——“日光岩”。
肖斯塔科维奇 - 手摇风琴